科技观察站

2025年人工智能与量子计算共存,对话科技预言家张明远

2025年,这个人工智能和量子计算共存的年代,我们采访了被尊称为“科技预言家”的著名科技评论员张明远。他精准预见了过去五年内87%的关键技术进展,涵盖了2023年神经接口的商业化运用以及2024年量子云计算平台的正式启用。在本次访谈中,我们将深入探讨他独特的科技观察方法,并聆听他对未来十年技术发展趋势的独到观点。

从物理学博士到科技预言家

张明远的职业生涯转变颇具传奇色彩。2018年,他因一篇揭露区块链技术泡沫的博客文章而意外成名。当时,他只是依据基本的物理定律对比特币挖矿的能耗上限进行了计算。他回忆说:“我当时并未料到,这个计算模型后来竟然被推广至整个数字经济领域。”

张明远与大多数科技评论家看法不一,他坚持采用数学模型对每个预测进行验证。2022年,他研发的“技术成熟度指数”已得到多家风险投资机构的认可和应用。该指数全面考量了技术的可行性、商业回报周期以及社会接受度这三个方面。他经常说:“优秀的科技评论并非占卜,而是建立在严谨分析之上的推理。”

2025年最被低估的技术突破

询问到当前最被低估的技术时,张明意外地指出“生物混合芯片”。大家都在关注纯硅基芯片的制造工艺的突破,却忽略了生物分子计算的能力。"他展示了一组数据:在图像识别任务中,生物芯片的能耗仅仅是传统芯片的千分之一。"

他特别指出,中科院团队在今年3月份公布了一项DNA存储技术的重大进展。这项技术能够让1克DNA存储下整个互联网的数据量,预计到2027年可能引发一场存储领域的革命。然而,张明远也提醒我们,生物技术的伦理问题常常被商业的激情所遮蔽,因此科技评论界必须保持清醒的头脑。

科技预测的三大常见误区

张明远明确指出,一个常见的错误观念是将实验室的研究成果直接等同于市场上的商业产品。他以室温超导材料为例,指出尽管2024年多个研究团队声称实现了突破,但截至目前,仍未有可靠的量产方法。此外,从研究成果的发现到实际应用的平均时间长达11.7年,这一数字在过去三十年间并未明显减少。

他提到了第二个常见的错误观念,称之为“线性思维陷阱”。人们常常简单地将当前的趋势直线延伸,但实际上,技术的发展是呈阶梯状进步的。他以电动汽车为例,指出在2020年,大多数预测都认为要等到2030年才能实现800公里的续航能力,然而,固态电池技术的突破使得这一目标在2024年就已经实现。

2025年人工智能与量子计算共存,对话科技预言家张明远

科技巨头的下一个主战场

在讨论科技巨头间的竞争态势时,张明远指出,“脑机交互生态”将成为未来十年的核心战场。他强调,苹果的 Pro只是个开端,真正的较量将在神经信号解码的标准上展开。此外,他还透露,某家知名企业正在秘密进行一项研究,旨在开发一种无需植入电极的脑波控制系统。

然而,最引人注目的或许是传统汽车制造商的变革,他话锋一转,提到丰田近期收购了一家专注于触觉反馈技术的初创企业,这暗示着车载系统有望成为首个大规模商业化的非视觉交互平台。这一观点与他两年前提出的“汽车将成为第三个生活空间”的预测相呼应。

普通人的科技生存法则

面对技术迅猛发展的时代所带来的焦虑,张明远提出了三点建议。首先,我们需要构建一个技术认知的“时间坐标轴”,以便辨别哪些技术会立即产生影响,哪些则可能需时五年才能显现效果。此外,他建议大众应关注技术的实际应用进度,而非单纯关注技术突破本身。

2025年人工智能与量子计算共存,对话科技预言家张明远

他接着指出“数字断舍离”的必要性。如今,2025年每个人每天接收的信息量,已经达到了1900年一个人一生所接触的信息量。因此,我们亟需学会过滤掉无用的信息。他本人更是身体力行,每周都会有一天完全远离智能设备,这一习惯他已经坚持了整整七年。

下一个十年的大胆预测

在访谈的尾声,张明远透露了三项令人震惊的预测:2030年前后,我们将见证首个智力水平堪比人类的AI系统问世,然而它并非诞生于科技巨头的实验室;量子计算的应用价值将首先在材料科学领域显现,而非在密码学领域;最为关键的突破或许会源自非洲,那里独特的应用场景正在孕育全新的创新模式。

在被问及对那些预测的信心程度时,他呈现了预测模型的运算数据:这三个预测的成功几率是68%、82%和53%。科技评论的吸引力在于,我们始终需要对那些未知的部分保持一份预留。

如今技术更新换代速度日新月异,那么在您看来,科技评论家最关键的素质是具备远见卓识,还是坚持严谨的研究手段,亦或是勇于纠正错误的胆识?欢迎在评论区发表您的看法。若您赞同本文的观点,不妨点赞并分享。

本栏最新
全站最新